摆脱在自卑和自负中的反复横跳

摆脱在自卑和自负中的反复横跳

自卑与自负,都是社交中的焦虑表现。它们的本质来源于“凝视”,当我们过度关注他人的目光,主体性便受损,进而感到不自在。


为何在社交中感到不自在?

我们常常在内心构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,比如幻想自己是辩论高手,能舌战群儒;或是在听音乐时,想象自己站在舞台上,带动全场气氛……这些想象让我们产生满足感,并增强自我认同。

然而,当我们真正走出家门,置身人群中,脑海里仿佛响起一个声音:“你真的和想象中的自己一样优秀吗?” 这种无形的审视让人不安,即便没有人真正关注你,你也会感受到一双双目光投射而来,质疑你的价值。

这种现象被称为 “凝视”——当你在意自己如何被他人看待时,就会被“凝视”的压力裹挟,进而产生不自在感。

不自在的本质是:自我认同被凝视冲击,导致主体性动摇。


在自卑和自负中反复横跳

一方面觉得自己出类拔萃,高傲清高;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别人,陷入深深的自卑。

这种反复横跳,是试图摆脱“凝视”却未能成功的结果。我们一边沉溺于自我想象,认为自己独特非凡,显得自负;一边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,但现实往往达不到预期,于是陷入自卑。

举个例子:

当你盛装出席某个社交场合,期待自己成为焦点,却发现一个衣着普通的人比你更能吸引目光——他谈笑风生,举手投足间展现从容自信。这时,你可能会感到局促,内心不断比较,想要证明自己,试图吸引关注。然而,突然意识到或许根本没有人在意你,你的举动反而显得刻意,甚至有些滑稽……于是,你开始自我怀疑,感到不适,接着又不甘心,试图再次“挽回形象”……这个循环不断重复,你就在自卑与自负间摇摆不定。

如果社交的目的是在他人眼中证明自己的价值,那无论如何努力,都难以真正自在。

当你越想摆脱他人的凝视,便越证明你确实被其困住;当你试图“对抗”,却发现连反抗本身也像一场表演,你便会陷入更深的迷茫。

正如萨特所说:“他人即地狱。”——当一个人试图在他人目光中确认自身价值时,他便无法真正成为自己。


如何摆脱?——改变社交目的

许多人社交的隐性目的,是在他人眼中确认自己的存在感,试图通过展示自己来“争夺”主体性。但这种方式往往带来焦虑:如果成功了,可能只是短暂的满足;如果失败了,便会自我怀疑,甚至产生更大的焦虑。

要改变这种状态,就必须调整社交的目的:不再把社交视为“自我证明”的舞台,而是把它当作“自然流动的交流”。


具体方法:

1. 把注意力从“自己”转向“世界”

焦虑的根源在于“我如何被他人看待”。如果你把注意力从自我形象转向外界,去感受环境、倾听他人,你会发现很多焦虑自然消解。

试着观察世界,而不是观察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。
专注于对话本身,而不是思考别人会如何评价你。


2. 练习“非凝视”的眼光

在社交中,我们常常会用标签化的视角看待他人,比如“学霸”“领导”“成功人士”等,这种视角会让你不自觉地产生比较,从而影响你的心态。

试着去掉这些标签,把对方当作普通人,像朋友一样交流,你会发现很多压力都会消失。

不要对他人进行上/下层级的分类。
把社交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,而非身份地位的较量。


3. 承认不完美,坦率面对自己

如果你总是试图维护一个完美的形象,那就等于给自己设下了一个牢笼。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承认自己并不完美,并且接受这一点。

允许自己犯错,不必害怕社交中的小失误。
与其想让别人喜欢你,不如试着让自己自在。


总结:

1️⃣ 不自在的本质,是因为我们活在“他人的凝视”中,试图在社交中证明自己
2️⃣ 自卑与自负的反复横跳,是因为我们既想沉溺于自我幻想,又想得到外界认同,但两者难以兼得
3️⃣ 真正的自在,不是通过展示自己获得认可,而是坦率面对自己,关注世界,抛开社交中的“表演感”

当你不再执着于“如何被他人看待”,你会发现,焦虑的目光不见了,社交也变得轻松了。


摆脱在自卑和自负中的反复横跳
https://www.zheep.top/2024/06/29/摆脱在自卑和自负中的反复横跳/
作者
西行寺岩羊
发布于
2024年6月29日
许可协议